2024年,滨州全市上下全力攻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高新区以此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工作主线,按照“1+16865”工作思路,进一步抓项目、扩投资、促增长,主动把高新区产业发展置于推动招商引资大提效、项目建设大提速、工业经济大提质的战略中谋划推进,找准自身定位,动态更新产业图谱,加快推进八大重点产业链发展,以小切口、大纵深加快延链招引,构建具有高新区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高新区的步伐坚实有力,获批全省医养健康特色产业集群,黄河谣数字医疗产业园成为唯一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的示范园区项目,省市区重点项目实现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双100%”……一场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发展竞赛已然在高新区拉开大幕。
2025年1月2日,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试验试飞项目合作签约,吹响高新区全力跑好开局“第一棒”、争创一季度“开门红”的冲刺号角。这是继2024年高新区承办全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建成全省首家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和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设启用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第一架无人机总装下线之后的又一大动作。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高新区低空经济的蓄势“高飞”。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面对这一时代命题,高新区以“低空”起飞,突破“新质”之解。在有着“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之称的2024年,高新区超前谋划,主动布局,搭平台、抢市场、找项目、促合作,走在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前列。
高新区优势得天独厚,其周边有山、有河、有海、有平原、有滩涂,具备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适合各类低空经济多场景应用。高新区先后获批4处、总面积3044平方公里的飞行空域,构建了标高300米、1500米、5000米的立体飞行格局,2.2万平方米垂起类无人机起降区和1200米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跑道投入使用,无人机产业园列入山东省特色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园、两场、多空域”的产业培育格局和“一中心、两平台、多场景”的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已签约无人机项目23个,12家企业已入驻,其中:长空科技成为全省6个第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项目之一,无人机全生态产业链初步构建。2024年12月22日,滨州高新区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首架无人机总装下线仪式举行,下线产品为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713-300型无人机。作为高新区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投产运营后下线的首架无人机,已斩获订单50架,2025年预计实现总装下线200架无人机。该订单落地,为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搭建了一条国内中型以上无人机最先进的集复合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高精密机加工和热加工以及无损探伤为一体的整套产业线。借助共享加工中心,我们实现了中型无人机的产线化量产,这是国内无人机特别是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固定翼无人机,实现批量量产工业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公司从常规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乔雷章表示。
市场信息显示,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的低空经济,有望在2025年形成万亿级产业,高新区也将在此风口迎风起舞。为了集聚科创动能,打造更优质的无人机科创生态系统,滨州高新区先后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航空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滨州低空经济研究院,邀请行业专家百余人,合力共促无人机产业园和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低空运行管理平台和场景服务体系。
“借助低空运行管理平台和场景服务体系,除了血液运输,我们也实现了物流速递、黄河生态保护、应急指挥等多个无人机应用场景。”滨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喆表示。这是滨州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在这里,创新平台与新质生产力正双向奔赴。
近年来,高新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5个,覆盖机械加工、纺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主要产业领域,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